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漫话学术与人生 ——兼谈翻译工作者的时代使(2)

来源:职教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2.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三者的关系 “学问”也是“事”,“做学问”本可归入“做事”项,但因本文重点探讨“学术”,所以把“做学问”也单列一项。做

2.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三者的关系

“学问”也是“事”,“做学问”本可归入“做事”项,但因本文重点探讨“学术”,所以把“做学问”也单列一项。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,但因四句话的含义有交叉重叠之处,我重点探讨前两句,后两句只作简述。

2.1 做人是根本,做事要有目标,做学问要超越功利

国内外很多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强调做人是根本这一道理。儒家学者把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“修身”。英国哲学家 John Locke(1693/1985:72)认为,“德行愈高的人其它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”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(1980:159)也有相似的论述:“道德是照亮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光源。”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把“德”与“才”的关系,也即我们所探讨的“做人”与“做学问”的关系,说得很透辟:“才德全尽谓之圣人,才德兼亡谓之愚人,德胜才谓之君子,才胜德谓之小人”。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,如果突破了做人的底线,那么,他的学问做得愈深,就愈有可能沦落为危害社会的“小人”。

人生的长度无法预测,但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可以自我把握,而自我把握主要表现为做事要有目标。有目标,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和切实的行动,就能做好每件该做的事,从而拓宽和加深生命的维度;没有目标,则随波逐流,虚掷时光,做事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结果。成功人士最明显的特征,就是在做事之前就确定目标,然后排除干扰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实现既定的目标。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四类事情:重要而又紧急的;重要但不紧急的;紧急但不重要的;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。因而,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善于安排好处理四类事情的顺序,不可本末倒置,尤其要注意排除第四类事情(既不重要也不紧急)的冲击和干扰。

做学问也必须有目标自不必说,我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要超越功利。所谓“功利”,指眼前或近期的功效或利益。如果为了职称晋升而写文章,着眼点是字数多少、何时发表、刊物级别等,这是上面所述应变环境的谋生需要,当然也无可厚非。但这是职业所需而非事业所爱,还不是真正的做学问。真正做学问的目的是求真,要讲求深度和新意,要给人以启迪,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,就必须超越“五斗米”的功利。产出的作品可能没有直接的市场价值,但也许具有传世的价值。美国哈佛大学贝一明(Emanuel Pastreich)用中文写了一本书《跨海求真》,他跨越茫茫太平洋,到中国来寻求为多数中国人所遗忘的真理。他说,“加入留学移民大军的中国青年们,可曾意识到他们的黄土地下埋藏着多少灿烂的文化瑰宝?”(贝一明2014)这一求真的反诘何其振聋发聩!

2.2 做人要低调若水,做事要高昂如山,做学问似沧海一粟

此句是一组比喻,生动而又贴切。

水是低调的,它总是往低处流,但水流到哪里,就把生命的希望播洒到哪里;水滋润万物而无骄矜之气,东面受堵就往西面流,北边有坝就向南边行,最终注入大海,拥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。老子说“上善若水”,并赞誉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(《道德经》第8章),“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”(《道德经》第66章),是很有见地的。学者就要像水那样,低调、谦虚、善良、大度,才能做出学问的大气象。

山,高耸入云,基底宽厚,逶迤险峻,松柏绕坡;山,时而鬼斧神工,时而又平淡自然。做事就要像山那样,既有高昂的精神,又有坚实的基础;既有刚强的性格,又有平和的心境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,做事不可能时时通畅,但只要具备了山的巍然而凝重的品格,就能最终迎来青松翠柏般的成果。自古以来,诗人常以山比拟人的崇高品格和辉煌成就,李白《赠孟浩然》便是一例:“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”。

具备了若水的低调与如山的高昂,做好学问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,但我另加“似沧海一粟”一喻,是为了强调做学问的人永远不能自视太高,永远不要自我满足。“知识是海洋”这句话,我们在孩提之年就常说,但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大数据时代,这知识海洋之宏大,已如天文数字般超乎人们想象,且不断呈几何级数膨胀的态势。据IBM的研究,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,90%是在过去两年内所产生,而到了2020年,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近50倍。巨量的大数据,及其获取、储存、搜索、共享、分析,乃至可视化地呈现,都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。一位学者毕生的研究成果,在人类知识的汪洋中是微不足道的一滴,没有任何值得夸耀之处。当然,我这么说并非为了让人望洋兴叹而停止做学问的脚步,而是为了防止自满。我喜欢这句话:“我犹如沧海一粟,虽渺小,却存在着,且快乐着。”

文章来源:《职教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zjltzz.cn/qikandaodu/2020/1113/508.html



上一篇:中国翻译学话语体系构建 ——新时代翻译研究
下一篇:专家主题论坛:基于互联网的国际汉语教学

职教论坛投稿 | 职教论坛编辑部| 职教论坛版面费 | 职教论坛论文发表 | 职教论坛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职教论坛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